台灣相對安全地區評估
根據研究資料,在地震及可能的海嘯情況下,台灣相對安全的地區包括:
內陸高地地區
- 南投縣山區:位於台灣中部內陸,遠離海岸線,海嘯風險低
- 嘉義阿里山地區:地震風險相對較低,且遠離海嘯
- 北台灣高地:
- 陽明山地區
- 新竹五峰
- 苗栗泰安
- 中部地區高地:
- 台中大坑
- 彰化八卦山
- 南投草屯
避難原則
- 垂直避難為原則:建議高度為3層樓以上
- 往內陸、高處及遠離海岸進行避難
- 東部沿海(花蓮、台東)需至少撤離至50公尺以上的高地,最安全標準是80-100公尺以上
- 北部沿海(宜蘭、基隆、新北)同樣需要往高處避難
政府避難資源
避難收容所系統
- 全國村里簡易疏散避難圖:
- 由內政部消防署建置
- 標示各村里避難收容處所位置
- 在處所周邊明顯處或主要道路設有「防災避難看板」
- 看板載明避難收容處所名稱、方向、收容人數等資訊
- 防災避難看板類型:
- 避難收容處所方向指示牌:設置於避難收容處所鄰近區域,引導疏散避難方向
- 避難收容處所告示牌:設置於避難收容處所牆面或周圍明顯地點
- 查詢方式:
- 「全民防災e點通」網站/APP (https://bear.emic.gov.tw/)
- 各縣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網站
- 各鄉鎮市區公所網站
避難收容處所選擇標準
- 地理位置:避難收容場所應避免位於災害潛勢區
- 建築物結構安全性:優先選擇建築執照較新的建築物或經過結構補強的建物
- 淹水風險:設置地點非處於水利署公布一日雨量450毫米淹水潛勢區域內
民間與社區資源
防災社區
- 定義:具有防救災功能,且朝向永續發展的社區
- 特點:具備強而有力的社區意識,能夠在平時、災時到災後自動自發地進行各項防救災工作
- 功能:
- 掌握社區災害風險
- 強化緊急應變能力
- 建立與專業團隊、民間組織或地方政府的互動模式
- 強化緊急應變能力與自救互救技術
民間組織參與
- 民間組織與政府機關合作可大幅提升災時應變效率及能量
- 協助災民快速重建及回復災前正常生活
- 參與組織包括:
- 災害專家
- 學術單位
- 民間救援組織
- 私人企業
- 社區意見領袖
地震避難行動指南
地震發生時
室內:
- 立即採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的動作
- 躲在桌下或是牆角,保護頭頸避免受傷
- 躲在桌子下時握住桌腳,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,人也能跟著移動
室外:
- 遠離建築物、電線桿、招牌等可能墜落物
- 避開高樓、天橋、陸橋等
- 尋找開闊地帶
地震結束後
確認安全:
- 檢查自身及周圍人員是否受傷
- 檢查所處環境是否安全,注意可能的二次災害
撤離決策:
- 確認避難出口及動線安全
- 若即將外出到他處避難:確認四周環境安全後,建議將瓦斯總閥、爐火、電器插頭或總電源關閉後再行外出避難
- 若沒有要外出避難:檢查與確保居家環境安全
避難行動:
- 儘可能穿著皮鞋、皮靴,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弄傷
- 保持救災道路暢通,徒步避難
- 聽從緊急計畫人員的指示疏散
- 若在海嘯風險區,遠離海灘、港口以防海嘯之侵襲
特殊情況處理
海嘯風險區:
- 如果身處海嘯高風險地區,除非自身所在建築已經於地震中受損、或是建築高度明顯不夠,否則建議馬上先往高處移動
- 以垂直避難為原則,建議高度為3層樓以上
- 聽從疏散人員指示
土石流風險區:
- 由於土石流的流速極快(約2~20 m/s),最好在發生前即依平時防災疏散避難規劃及演練之路線避難
- 如遇緊急狀況無法事前避難,則應往溪流二側高地方向疏散,或往鋼筋混凝土房舍3樓以上避難
防災準備建議
平時準備
- 了解風險:
- 了解居住地區的災害風險
- 查詢居家附近避難收容處所的位置及聯絡電話
- 事先研究安全的疏散路線
- 家庭防災計畫:
- 制定家庭防災計畫,包括聯絡方式、集合地點等
- 定期演練避難路線
- 準備緊急避難包
- 參與社區防災:
- 參與社區防災演練
- 了解社區防災資源
- 建立鄰里互助網絡
資訊獲取
- 官方資訊:
-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
- 內政部消防署
-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
- 數位工具:
- 「全民防災e點通」網站/APP
- 各縣市政府災害防救辦公室網站
- 防災社區網站
結論與建議
- 風險評估:台灣位於地震活躍區,全島都有地震風險,但內陸高地相對較安全,尤其是遠離海岸線的山區。
- 準備工作:平時做好防災準備,包括了解避難路線、準備緊急避難包、參與社區防災活動等。
- 資源利用: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間資源,包括避難收容所、防災社區、民間組織等。
- 行動計畫:制定個人和家庭的地震避難行動計畫,並定期演練。
- 持續學習:持續關注防災知識和技能的更新,參與相關培訓和演練。